铭记历史黑料网每日必吃:每日必看的黑料爆料与吃瓜热点合集 缅怀先烈丨晋耀臣:义胆永驻高山激流间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京西南纵深处,浪淘百转、壁立千仞,房山、涞水、涿州三地在此交汇。80多年前,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干部群众奋战在这高山激流间。
这是在北京市房山区平西抗日烈士墓拍摄的晋耀臣烈士纪念碑(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1944年,由于叛徒告密,中共房涞涿联合县七区区委书记晋耀臣被敌人抓捕。在押送晋耀臣的20多里路上,敌人将铅丝绳穿进他的锁骨拉着走。晋耀臣忍着剧痛,高呼“共产党万岁”——牺牲时,仅28岁。
2015年,晋耀臣入选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沿着山谷里的涞宝路,钻进太行余脉的缝隙,蒲洼村映入眼帘。依山势而建的巷道里,一处合院老宅几经修葺,仍矗立半坡。1916年,晋耀臣出生于此。
“我姥爷上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帮穷人打赢过官司!”晋耀臣的外孙刘殿新常回老宅看看,他虽未曾与晋耀臣谋面,但从小就听姥姥讲“姥爷敢为穷苦人家仗义执言”。1939年,晋耀臣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晋耀臣的革命足迹遍及房良联合县三区、七区、一区,房涞涿联合县九区、七区等地。在担任区委书记等职务期间,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让山沟沟里的老百姓有了自己的抗日组织。
动荡时局、险山恶水,党的工作怎么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如何壮大?
在房良联合县三区,晋耀臣经常召开村干部会、绅士会、知识分子座谈会,团结爱国志士、开明绅士和知识分子,还建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年自卫队等组织;在房良联合县七区,晋耀臣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参军、征粮、筹款,支援抗日。
然而,1940年发生了“房良一区事变”,叛匪与党内坏分子勾结,私通日伪,致使党政干部40余人被捕、20人被杀。
事变发生后不久,晋耀臣被调至房良联合县一区开展工作。晋耀臣临危不惧,于深山老林中与日伪军周旋转战,在各村警戒锄奸、消灭叛匪。他紧紧依靠群众,严格培养年轻积极分子,发展了100多名年轻党员,在15个村重新建立起党组织和村公所。战功显赫的晋耀臣被晋察冀边区授予“抗日英雄”光荣称号,却也成了日伪军的“眼中钉”。
1941年6月,房良联合县与涞涿联合县合并为房涞涿联合县。1943年10月,晋耀臣任中共房涞涿联合县七区区委书记。七区是通向深山腹地的咽喉地带,经历了敌人疯狂的“扫荡”后,被强占为一处敌军据点。
1944年4月,因叛徒告密,敌人包围了晋耀臣的驻地。晋耀臣在郑家磨村的桥头上,摔碎盒子枪,撕碎文件扔入河内,终落敌人之手。铅丝穿骨、开水浇身、刺刀戳目……晋耀臣血骨铮铮,从容就义。
蒲洼村的老宅,再未等来归人。据《蒲洼村村志》记载,抗战胜利前后,这里成为了一处兵工厂的地雷部,继续支持党的革命斗争。如今,兵工厂旧址被列入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该地的革命见证。
2000年,房山区有关部门在坐落于十渡镇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后山上建立了平西抗日烈士墓。每年清明节,刘殿新会带着家人,去烈士墓祭奠姥爷。
不止晋耀臣,这座墓园里,百名烈士英魂永驻于此。山脚下,从蒲洼村方向流出的溪水汇入拒马河,拐了个急弯,奔向平原、大海。
新华社记者陈钟昊